低溫液體管道貯罐操作規程如下:
一、使用前準備
設備檢查:對貯罐外觀進行全面檢查,查看罐體有無凹陷、變形、裂縫,各連接部位是否牢固,閥門、管道有無損壞或泄漏跡象。確認安全附件(如壓力表、安全閥等)齊全且能正常工作。壓力表要定期校驗,確保壓力顯示準確;安全閥要進行起跳試驗,保證在超壓時能及時開啟泄壓。
氣密性試驗:完成安裝或內筒恢復常溫后,在充入低溫液體前應進行系統氣密性試驗。試驗壓力為貯罐的最大工作壓力,試驗用氣為無油干燥空氣或干燥氮氣,試驗時間根據貯罐大小決定,但不得低于4小時。
吹除處理:氣密性試驗合格后,需用無油的干燥空氣或干燥氮氣對貯罐內筒系統進行吹除處理,以除去潮濕空氣。系統在用干燥空氣或干燥氮氣吹除后,還應用產品氣體吹除。在進行吹除時,比空氣輕的氣體由貯罐頂部(如放空閥)加入,底部用液體進出口閥排除。為了加快除去罐內濕氣,吹除氣體可加溫到80-100℃,對于各管閥均應分別吹除,特別是液位計、壓力表應從接頭處排除氣體,以便排除管道中的水分,直到內筒系統排出氣的露點達到要求才能開始充液。
閥門儀表檢查:在充入低溫液體前,必須認真檢查閥門是否處于正確位置,儀表是否靈活可靠,液位計的接管是否暢通無阻。
二、充液操作
充液操作分為首次充液和補充充液兩種情況。
首次充液(指內筒處于熱狀態下的充液):
聯接充液管線。
對充液管線進行吹除,每次充液前都應進行。在上部液體進出口閥未開啟前,由液源排出閥向輸出液管內放入少量液體,同時打開管道殘液放空閥,對其管道進行清洗,以除去管道中的濕氣和灰塵雜質。
打開內管放空閥、壓力表閥,同時啟動液位計。
打開上部進液閥,由上部進液。此時由于內筒處于熱狀態,上部進液閥開度要小,使管路和內筒慢慢穩定冷卻至所充低溫液體的溫度。待內筒放空閥穩定排氣時,可以開大上部進液閥,加大充灌速度。
待液面計指示有液位時,打開液體進出口閥,關閉上部進液閥,改上部進液為下部進液。
當液體充滿指示閥(已先開啟)噴出液體時,說明低溫貯罐已充滿液體,應立即關閉液體進出口閥,停止充液。同時打開管道殘液排放閥,排除充液管道中的殘余氣液。
充灌完畢,拆除充液管線。
補充充液(指內筒已有低溫液體,不再需要冷卻內筒):
與首次充液基本相同,不同之處是一開始就可加大充液量。充裝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壓力變化。如果直接從液體進出口閥進液,壓力上升較高時,為降低壓力可改由下部(底部)進液為上部(頂部)進液。
從壓力的角度,可以分為常壓充灌和帶壓充灌。常壓充灌過程中,內筒放空閥始終開啟,使內筒和大氣相通;帶壓充灌中,放空閥關閉,罐內壓力高于大氣壓力,但其低溫貯罐的工作壓力應大于2Kg/cm²。
三、增壓操作
當低溫貯罐內液體需要充裝到其他貯藏室罐或汽化使用時,需要增加內筒壓力。增加壓力的高低視用戶實際使用需要而定,但不得超過低溫貯罐的最大工作壓力。其增壓程序為:
檢查壓力表、液位計是否處于工作狀態。
確定氣體通過閥已經全開狀態。
緩慢打開增壓器前閥門(增壓閥),使液體進入增壓器汽化。若排液速度較快,內筒壓力下降較快,可開大增壓閥。當壓力達到所需的工作壓力時,關小或完全關閉增壓器前閥,此時增壓器內液體將繼續蒸發至所需的壓力。增壓過程中,需密切注意壓力表指示值變化。
四、液體排放操作
液體排放有三種形式:
汽化器排液:當罐內壓力達到要求后,即可打開排液閥向汽化器供應液體,使之升溫汽化送往使用現場。這是帶有汽化器低溫貯罐的主要排液方式。
由液體進出口閥排液:此種排液是利用輸液軟管向槽車或其他較大低溫貯罐供液。其操作規程基本同于充灌液體,只是液體進出口閥由進液變為了排液。
由排液閥(也稱液體排放閥)或通過杜瓦管直接排液:此種排液是向杜瓦罐等可移動小型容器供應液體。將小容器的金屬軟管與排液閥處(或通過杜瓦管)的接頭接好,打開液體出口閥,即可供應液體。此種排液量較小,對固定低溫貯罐根據具體情況可以不增壓,即可向外供應液體。
五、儲存操作
液體儲存包括常壓儲存和帶壓儲存兩種方式:
常壓儲存:常壓儲存的過程中,內筒的放空閥始終開著,讓自然蒸發的氣體由此閥排至大氣,罐內壓力不至于升高。由于自然蒸發很小,放空閥只需微開即可。
帶壓儲存:帶壓儲存的過程中,放空閥關閉,因為自然蒸發的氣體留在罐內,內筒壓力逐漸升高。此時壓力表顯示壓力,當內筒壓力達到工作壓力時應立即打開放空閥減壓。
六、維護與保養
定期檢查:不得拆弄外筒防爆裝置和真空閥,否則將破壞低溫貯罐的真空度。外殼屬于外壓容器,承受大氣壓力,嚴禁碰撞,以免外殼受到損壞,影響真空度。低溫貯罐真空度每半年檢查一次,要測量時只要將金屬熱規管上的保護蓋擰下,插上熱偶真空計的插頭,即可測知夾層真實度。低溫貯罐使用幾年后,真空度可能降到66.66Pa以下,則需重抽真空。
安全附件校準:按規定定期對壓力表、液面計、安全開啟閥進行校準,比如每2年檢查校準一次,每年更換內筒爆破裝置爆破片。
七、安全注意事項
個人防護:操作時應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具,如防寒服、防護手套、護目鏡等,以防低溫液體與皮膚、眼睛接觸造成凍傷。不得穿戴有油污或有靜電效應的化纖服裝,不得穿帶釘子的鞋子。
操作規范:操作人員應熟悉設備工藝流程,各種閥門儀表、安全附件的作用和操作程序。充液和排液應嚴格按操作程序進行操作。操作所有的閥門啟閉應緩慢,防止用力過大損壞閥門。當閥門凍結無法啟閉時,應用熱空氣或熱水加溫解凍,嚴禁用硬物敲打、火烤或電加熱。
環境監控:在使用中應經常檢查閥門是否處于正確的啟閉位置,壓力表、液位計的測量是否準確可靠,設備管道、閥門有無漏氣堵塞現象。當容器壓力達到安全閥的起跳壓力而安全閥不動時,應立即校準安全閥的壓力,以保證低溫貯罐的安全。
介質特性:在儲存的介質是液氧時,因氧氣是強烈的助燃氣體,因此罐體必須經除油脂處理。在操作時嚴禁使用帶油脂的工具、防護用品和鋼鐵類撞碰易產生火花的工具,應使用無油脂的橡膠或黃銅工具。
異常處理:發現罐內壓力上升異常,應立即將氣體放空閥打開,并查明原因,防止超壓出現事故。在短時間停用時,不要將低溫貯罐內液體全部排空,按中斷使用時間的長短留5%-10%的液體量,以減少重新充裝時的蒸發損失。當低溫貯罐液體排空后,應保持罐內0.02MPa壓力,以免潮濕空氣進入管路系統,造成管路閥門堵塞。